“新四大发明”走红世界,技术创新为中国形象“代言”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中国形象
不知何时起,中国“新四大发明”已走红国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和点赞。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带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从国内走向国际,正被全世界认识和了解。近年来,中国的技术创新在对外输出的同时,也逐步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学者,从科技创新、经济和人才聚集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全文大约2800字,阅读时长约为7分钟。
报纸原文:《技术创新为中国形象“代言”》
本报记者 乐君
中国技术输出获世界点赞
最近有消息称,由中国制造的地铁将于年底在美国波士顿上线,成为首次登陆美国市场的国产轨道交通装备。事实上不仅如此,中国的移动支付也从中国走向世界。根据10月9日支付宝官方数据分析显示,黄金周期间,在境外用支付宝付款的人次同比激增七倍多,人均消费金额达1480元。国人跨境出游和“买买买”的热情已成为国内支付机构加码海外布局的动力。目前,支付宝已在欧美、日韩、东南亚、中国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涉及范围包括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消费场景。而来自中国的摩拜共享单车在今年6月登陆英国时,也受到了热烈关注,《卫报》发表评论称其“令人着迷”。
德国《质量管理杂志》近日发表调查报告称:80%的德国居民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加快步伐,总有一天会超越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全面超过德国。这说明中国制造得到了竞争对手的尊重。《英国金融》网站近期报道指出,“世界的潮流正在发生变化。‘硅谷朝圣’似乎不再是中国科技行业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来到中国,观察和学习中国的科技流行趋势。”在技术输出的同时,不少国外的中国精英也纷纷回到国内开疆拓土,这更为本国技术创新壮大了人才队伍。
技术与模式紧密结合的产物
五年来,中国制造创下了多个世界纪录: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更是突破24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10月14日,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巡视员周文能在会上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变革加速演进,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对创新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实现科技创新,突破核心的技术。”
三十多年前,中国留学生最想带回祖国的国外的生活方式是条形码技术支撑的超级市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前不久对“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们最想带回家的是中国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并将其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刘力臻教授对记者表示,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经济规模、体量会对其自身及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全球体量巨大的市场经济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市场经济体,尽管她还很不完善——遇上可以承载超级信息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和超级物流网络时,带来的是足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令人震撼的巨变。可见,被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同经济规模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中国超级经济规模提供了信息高速运转、资金高速流通的平台,以高铁为核心的交通运输技术则为中国超级经济规模提供了密集高效的人流和物流网络。
在这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研整体实力的提升。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球100家科研产出增长最快的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该杂志增刊“2017中国自然指数”统计显示,到2016年,自然指数追踪的中国论文中,超过50%是由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合作完成的。近日,全球科学家第一次共同成功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开启了天文学的新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学术团队也参与了此次探测工作。中国科技在多方面领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而这种实力也成为中国技术对外输出的“底气”。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持理性与清醒的认识。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认为“支付宝、高铁、网购和共享单车作为中国技术创新的代表”的说法并不准确。网购和共享单车都是模式创新,并不是技术创新。支付宝是在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阿里巴巴突破原有监管,做了一次制度创新。高铁则是一个典型的集成创新的案例。当然,里面可能有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中国现在的大飞机等,都主要是集成创新。“在当今时代,讲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原创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在这些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客观看待人才回归潮
中国技术想国际输出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精英回国参与科创事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海外人才归国潮,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人才基础。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张丹宁教授指出,“出国后更爱国”已经成为海外人才的普遍感受,中国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就业机会以及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都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软实力”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社会管理的“细节化”和“人性化”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进一步加强的。比如育婴室、盲道、公共交通上轮椅和婴儿车停靠空间的设计等,目前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她举例说,在海外高端人才中,“素食主义者”的比例在逐年递增。“和他们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发现,中国素食餐厅的规模与布局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很多海外人士不愿意选择到中国旅游和工作的一个因素。”“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时间,但是她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参与国际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多,未来的中国将重现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成为世界先进人才和技术的汇集地。
对于近年来人才回流的现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教授这样认为,从经济上看,科研人员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回来之后的经济收益和获得的利益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情况。从发展层面看,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了,科研环境也在改善提升。“新四大发明”证明了中国科技在一直落后的情况下,抓住了很好的机遇。现在,我们在军工行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方面都有优势。这些对科研人员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平台,能级比较高,研究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技术领域越来越强,优秀的人才集聚起来,还会产生团队的平台。
陈宪教授认为,近年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鼓舞和双创热潮的感染,海归人才大量回国创业创新。当前,对中国来说主要还是怎样更好地完善创新生态的问题,让海归人才在更好的创新生态中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要理顺创新主体和创新生态之间的关系,因为“创新生态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创新的成功率。”
受访学者的观点传达出如下信息:随着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必须要在制度方面加强建设。为了应对不断提高的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要求,我们还应该更新和完善现有的学术评价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从立法层面对科技创新进行鼓励和保护,为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健康的土壤。
唯有如此,才能如《华尔街日报》那样所指出的:中国式创新意味着“在对技术突破的全球探索中,出现了又一个选手、一个可以激发创新力的新竞争者,这种创新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0期第4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大数据”引发“哥白尼式革命”,助力文化创新 |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